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澳門的地形 (二) 花崗岩丘陵台地廣佈


澳門丘陵、台地多,分佈廣,構成了澳門地形的主體

在燕山運動期間(侏羅紀至早白堊世早期的構造期),岩漿活動甚盛,噴出侵入以前的岩層而形成巨大的花崗岩體,並沿斷裂上升隆起。
再經過流水侵蝕、切割,形成山嶺、溝谷。後來由於地殻下沉,海平面上升,造成海侵,淹沒了低地和溝谷,只露出各山峰而形成眾多的島嶼。以後雖然地殻又有間歇輕微上升,但大多仍保持海島的形態。這些就是珠江口外包括澳門地區在內各島嶼的形成過程。


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山地、丘陵多,平原少,因為它們實際上只是些露出海面的山峰。澳門地盤狹小,但丘陵、台地廣佈,使其形成變得狹窄而且起伏不平。而面積有限的平地,是在丘陵間堆積以及人工填土形成的。



澳門地勢圖

澳門主要七丘

原來面積不足三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,其上分佈的丘陵主要有七個:
  1.   東望洋山 91.07米,
  2.   媽閣山 73.25米,
  3.   西望洋山 69.92米,
  4.   大炮台山 64.58米,
  5.   望廈山 62.28米,
  6.   青洲山 56.70米
  7.   馬交石山 49.22米。

望洋山.西望洋山

東望洋山又名松山,綿亘於半島東部。過去,東南麓的陡崖直逼岸邊,形成東部的屏障;今天,由於填海,早已遠離海濱。主峰是半島的最高峰,上面築有炮台,著名的松山燈塔也矗立其上,百多年來一直是澳門海域的指路明燈。

南端的媽閣山和西望洋山,為半島的南部前哨,三面臨海,風景秀麗,環境優美。歷史悠久的媽閣古廟就座落在西望洋山麓,莊嚴肅穆的聖母堂和主教府則建於西望洋山頂。


央的大炮台山

座居中央的大炮台山,位置重要,可控制半島的四面八方,山上築有古炮台,該山因而得名。


有蓮峰山(望廈山)

北部望廈山,古名蓮峰山,又名蓮花山,是半島北部的門戶,為控制陸路出入之咽喉。

東北馬交石山.西北青洲山
東北的馬交石山,南連松山,西通望廈山,形勢也很險要,上面也有古炮台。

西北角的青洲山,原為江中一石山,風景絕勝,綠樹蒼翠,故名青洲,後來築堤填海,已與半島相連。

氹仔島的丘陵比半島上的高

- 東部:大氹山(159.10米)
- 西部:小氹山(111.30米)
- 北部:北澳山(64.20米)
- 南部:柴巴炮山(34.70米)
路環島地勢全澳最高

主峰塔石塘山(174.06米)差不多相當於兩個東望洋山的高度。此外,還有多座海拔百米以上的丘陵分立於島的各方:
  • 東北部:九澳山(124.90米)
  • 西南部:炮台仔山(121米)
  • 中部: 中區山(137 米)


"石蛋"地形,熱門景點:“海鏡石”和賈梅士石洞  ←→ 『花崗岩+風化+節理』
  
澳門鄰近熱帶北緣,熱量充足,雨量豐沛,岩石風化作用較強烈,而這裡廣泛分佈的粗中粒花崗岩又較易風化。因此,丘陵上普遍發育着較厚的花崗岩紅色風化殻。
丘陵上的花崗岩體,因受斷裂的作用,節理十分發育,加上強烈的風化作用,岩體受到破壞和剝蝕,形成巨大的石卵,分佈很廣,構成各種各樣的“石蛋”地形。媽閣山、白鴿巢、青洲等地均可看見。




摘錄自: 《澳門地理》,1993, 黃就順、鄧漢增、黃鈞燊、鄭天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