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

澳門的地形(三)澳門半島前身是孤島?!

孤立小島 + 連島沙堤 = 『陸連島』

  島連島,陸連島的複式陸連島現象,是澳門地形一個十分有趣的特徵,四十多年前便被抗戰時期曾旅居澳門的廣州地理學家何大章、繆鴻基所揭示
。他們在1946年出版的第一本《澳門地理》中寫道:“據著者研究結果,認為澳門昔日僅為中山縣南端之一小島,孤懸海中,未與大陸相連,與今日海外之小島無異。其後,因西江堆積之發達,於澳門與大陸之間,冲積成一沙堤,遂將澳門島與大陸相連而造成一半島,在地形學上稱為陸連島……”。





澳門複式陸連島現象示意圖

連島沙堤(澳門端)---『蓮花莖』

  這條將澳門與大陸連接起來的連島沙堤,北起珠海市拱北的西瓜鋪,南達澳門的望廈山北麓,長約2,250米,大約三分之二在珠海境內,三分之一在澳門境內。從前,望廈山叫做蓮花山,這條狹窄的沙堤就好像是支托蓮花的花莖一樣,故名蓮花莖。自古以來,蓮花莖都是內地通往澳門的陸上唯一通道。成書於兩百多年前的《澳門記略》對它也有描述:“……蓮花莖,即所謂一逕可達者。前山、澳山對峙於海南、北,莖以一沙堤亘其間,徑十里,廣五、六丈。莖盡處有山拔起,跗萼連蜷,曰蓮花山,莖從山而名也。

兩個相向的沙嘴不斷向前伸展、相接

        連島沙堤的形成過程,開始是在拱北的將軍山南麓由泥沙堆積形成一向南的沙嘴;而在海島的望廈山北麓也堆積起一向北的沙嘴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泥沙越積越多,兩個相向的沙嘴便不斷向前伸展。最後,兩個沙嘴終於相接,連成了沙堤。由於北面從大陸伸向南的沙嘴發展較快,所以相接處的“蜂腰”部位比較接近南側的澳門。從此,大陸和海島就連成了一體,澳門便成為一個半島——陸連島。


填海工程將窄沙堤變寬廣平地

  沙堤原來很狹窄,寬僅50至100米。從本1920年代起,澳門境內在沙堤兩側陸續進行了幾次較大規模填海工程,今天已成為一片寬廣的平地。1940年代在關閘以北仍可見到沙堤的痕迹,今天則因拱北建設的發展,面貌一新,沙堤也不復再能辨認了。


原為孤島的青洲變成陸連島(澳門半島)的陸連島 → 『複式陸連島』
  青洲山原來也是一個小島,後來在天然與人工的堆積作用下,才與澳門半島相連,成為陸連島上的陸連島,故又叫複式陸連島。


『島島相連』早是常態
 

  • 除了陸連島外,澳門地區還有島連島的現象存在。澳門在與大陸相連之前,不僅是個海島而且原來還是兩個海島,在今天的新馬路附近是分開這兩個小島的狹窄水道,不過它們的相連早在澳門與大陸相連之前。
  • 氹仔本來也是由大氹、小氹兩個海島經天然堆積再加上大規模的填海而合成的。由於路氹連貫公路的建成,氹仔、路環兩島在一定意義上也已經成為島連島了。而且,連貫公路的建成,加速了公路西側的天然堆積,路、氹最終必將連成一片,變成名符其實的島連島。 
  • 西邊的近鄰大、小橫琴島不正是在人工加速天然堆積的過程中已經連成一片!



旺盛的『堆積作用』有三個主因

  為甚麼澳門地區堆積作用如此強烈呢?是因為珠江口具備了各種有利因素:

  1. 珠江平均每年向珠江口外排出8,336萬噸泥沙,為大量堆積提供了物質基礎;
  2. 珠江口的沿岸流、環流、潮流、波浪等又為泥沙的輸送和沉積提供了動力條件;
  3. 珠江口外星羅棋佈的島嶼的排列,更起到阻攔泥沙、加速堆積的作用,為堆積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。

         其實,不僅珠江口西側的澳門地區出現島連島、陸連島的現象,而且東側也有,例如,深圳的蛇口半島就是一個陸連島,香港地區的長洲島就是一個典型的島連島。



摘錄自: 《澳門地理》,1993, 黃就順、鄧漢增、黃鈞燊、鄭天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