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

澳門名稱由來

澳門,又名濠鏡,或稱濠江,而葡萄牙人則稱之為Macau(中文譯為馬交,英文拼寫成Macao)。這些名稱都各有來歷。
  濠鏡,本作蠔鏡,是澳門之本名。其得名是因為澳門半島東、西兩側各有環形海灣(後經多次填海拓地,現在海岸線已漸趨平直),每當風平浪靜的月明之夜,海水泛着銀光,平滑如鏡,好像牡蠣外殼殼的內壁一樣。
澳門及其附近盛產牡蠣(廣州話叫作蠔),其殼的內壁平滑光亮如鏡,人稱蠔鏡。澳門遂以此得名。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《廣東新語》中寫道:“蠔鏡……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,有南、北二灣,海水環之。”後因“蠔”字較粗俗,便將蠔鏡改作濠鏡。清乾隆年間出版的《澳門記略》一書中說;“東西五六里,南北半之,有南北二灣,可以泊船,或曰南環。二灣規圓如鏡,故曰濠鏡。”該書作者之一印光任的詩句“月出濠開鏡,清光一海天。”吟詠出濠鏡月夜的美景。
  濠鏡從前也有稱濠鏡澳(蠔鏡澳)的。《廣東新語》中對此已有清楚的說明;“凡番船停泊,必以海濱之灣環者為澳。澳者,舶口也。香山故有澳,名曰浪白,廣百餘里,諸番互市其中。嘉靖間,諸番以浪白遼遠,重賄當事求濠鏡為澳。”可見,“澳”是明朝時對那些船祇停泊的海灣之稱謂,例如浪白澳、廣海澳、屯門澳、濠鏡澳等。當時,還有以香山澳總稱香山縣諸澳的習慣,但是後來諸澳廢,獨存濠鏡,故香山澳之名後又專指濠鏡。另外,由於澳門北灣實際上祇是一段河道,所以從濠鏡又引伸出濠江這一個別名。還有海鏡、鏡海、鏡湖等別名也都是從濠鏡演變而來的。
  至於澳門之得名,則有兩種說法:“其曰澳門,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,海水縱橫貫其中,成十字,曰十字門,故合稱澳門。或曰澳有南台、北台,兩山相對如門云。”澳南四山即大、小橫琴及氹仔、路環四島,南台山、北台山則指媽閣山及蓮峰山。不管是哪一種說法,總之,澳門之得名,是因為濠鏡成了“澳”,而且地形似“門”,故合稱“澳門”。由此看來,濠鏡之名出現在先,而澳門在後,但是到了清朝以後,澳門竟然成了通用名稱,而濠鏡這個本名卻反而成了別名。
  對於葡人稱澳門為Macau的解釋,更是眾說紛紜,至今仍未有定論。一說葡萄牙人初到澳門時在今媽閣廟海濱停泊,詢問當地居民,知其名為娘媽角,誤以為是澳門的名稱。這種說法為西方人士普遍接受,中國著作也有不少持這種見解。另一種說法是它因澳門東北角海邊的馬蛟石而得名,但有人說這是穿鑿附會。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它實際上祇是閩語“舶口”二字的對音。
  氹仔、路環兩個離島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同的地名。《澳門記略》卷首之《海防屬總圖》中,在氹仔、路環二島上分別寫着氹仔、九澳山;但是該書《形勢篇》中關於搆成十字門之四島的描述,則將氹仔、路環稱為雞頸、九澳。而根據當地一些文物記載,近二、三百年來,氹仔曾被稱為龍頭灣(廣州話讀“環”音)、潭仔、氹仔,路環則有過路環、路灣、鹽灶灣的名稱。


摘錄自: 《澳門地理》,1993, 黃就順、鄧漢增、黃鈞燊、鄭天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