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

澳門的地形(五)海岸線的變遷

澳門地區的海岸線,不但在史前時代由於複式陸連島的形成而發生過巨大的變化,而且在近一百年多來由於不斷的填海拓地,也出現了顯著的改變。本節根據一些比較可靠的澳門地區歷史地圖(其中最早的一幅作成於1794 年),簡單介紹它一百多年來海岸線的變遷。

澳門半島海岸線的變遷

  澳門半島的正式填海開始於1863年,而大規模的填海則開始於1866年。從1866年至1938年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工程:
(1)1866年至1910年的北灣和淺灣填海;
(2)1919至1924年的內港填海;
(3)1923至1938 年的新口岸和南灣填海。

澳門的地形(四)沿岸地形多種多樣

澳門由一個半島、兩個離島組成,岸線很長,受到各種外動力的作用不同,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堆積和侵蝕的沿岸地形。

(澳門半島)過去: 西側地勢低平,海岸線較筆直;東側丘陵臨海,海岸線曲折多灣

        在過去,東、西兩側地形有較大差異。半島西岸則面臨內河,受西江泥沙堆積的影響尤為強烈,長期的堆積作用使西岸地勢低平,海岸線不太曲折。而東岸則丘陵直逼海濱,海岸曲折多灣。

澳門的地形(三)澳門半島前身是孤島?!

孤立小島 + 連島沙堤 = 『陸連島』

  島連島,陸連島的複式陸連島現象,是澳門地形一個十分有趣的特徵,四十多年前便被抗戰時期曾旅居澳門的廣州地理學家何大章、繆鴻基所揭示
。他們在1946年出版的第一本《澳門地理》中寫道:“據著者研究結果,認為澳門昔日僅為中山縣南端之一小島,孤懸海中,未與大陸相連,與今日海外之小島無異。其後,因西江堆積之發達,於澳門與大陸之間,冲積成一沙堤,遂將澳門島與大陸相連而造成一半島,在地形學上稱為陸連島……”。

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澳門的地形 (二) 花崗岩丘陵台地廣佈


澳門丘陵、台地多,分佈廣,構成了澳門地形的主體

在燕山運動期間(侏羅紀至早白堊世早期的構造期),岩漿活動甚盛,噴出侵入以前的岩層而形成巨大的花崗岩體,並沿斷裂上升隆起。
再經過流水侵蝕、切割,形成山嶺、溝谷。後來由於地殻下沉,海平面上升,造成海侵,淹沒了低地和溝谷,只露出各山峰而形成眾多的島嶼。以後雖然地殻又有間歇輕微上升,但大多仍保持海島的形態。這些就是珠江口外包括澳門地區在內各島嶼的形成過程。

澳門的地形 (一) 受斷層構造線支配的地形

東北——西南及西北—東南兩組構造線

縱觀下,
  • 澳門半島、
  • 氹仔島—小橫琴島、
  • 路環島—大橫琴島
就是三列東北—西南走向的半島或海島系列,它們明顯是受東北——西南走向的搆造線影響而形成的。

微觀下,
澳門半島
  • 長軸:蓮峰山—大炮台山—崗頂—西望洋山—媽閣山是第一列東北—西南走向的丘陵。
  • 外廓:馬交石山—東望洋山—若憲山—嘉思欄。(外廓如今已變內陸)
  • 北橫樑:青洲山—望廈山—螺絲山—馬交石山。
  • 南橫樑:白鴿巢花園(舊名鳳凰山)—大炮台山—若憲山。

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

澳門有地震嗎???

兩組斷裂的存在,特別是西江斷裂帶,發生地震的自然因素是存在的

澳門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在中國主要地震帶之一的東南沿海地震帶(從浙江溫州以南沿海岸直至廣東汕頭西面)的範圍之外,但是也算是它的外圍。蓮花山斷裂、紫金—博羅斷裂、河源—增城斷裂等幾條東北——西南走向斷裂帶的延伸部分通過三角洲,西北—東南走向的西江斷裂和白泥—沙灣斷裂也穿過三角洲。這些近代活躍的斷裂的交匯部位,往往是地震容易發生的地方。歷史上珠江三角洲發生過的地震不下數百次,但是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微震,沒有發生過嚴重破壞性大地震,有史可查的>4(3/4)級的強震只有六次


黑沙沙灘,沙子為何這般黑???

圖片來源: 維基
黑沙,它的沙灘長約1,350米,縱深約50至100米,最寬處達125米,是澳門地區最大的沙灘;而且沙的颜色與眾不同,呈暗黑色,有些地方色澤較深,有些地方較淺。據分析,這些黑沙可能是兩種海綠石組成,一種由粘土質填充在有孔蟲等生物殻體中形成,另一種則是雲母經“海綠石化”而形成。海綠石是在80至200米深的特定海底環境中形成的次生礦物,由於海流及波浪的搬運作用而被帶到沙難上堆積起來。海綠石在南海分佈較普遍。路環的“黑沙灘”在廣東沿海也並非絕無僅有,珠海市、台山縣及惠東縣等地均有出現。


摘錄自: 《澳門地理》,1993, 黃就順、鄧漢增、黃鈞燊、鄭天祥

澳門地質

三條主要斷裂帶(斷層線)就形成了澳門及其附近地區的搆造骨架---東北-西南向*2條;西北-東南向*1條

  澳門與珠江口外島嶼在區域地質搆造上同屬萬山隆起帶,是在“多”字型搆造支配下形成的典型華南型山地海岸的組成部分。東北——西南走向的斷裂搆造起主導作用,規模較小的西北——東南走向的斷裂與之相交錯,這樣的交錯組合重復出現,便形成“多”字型搆造。

澳門史略

"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,原屬香山縣。"

澳門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跡出現在4000年前的黑沙沙灘一帶
 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就有中華民族的先民在此地區活動。香港考古學會於七十年代先後組織了三次路環考古發掘,每次都有較滿意的收獲。在黑沙等地發掘出土的文物中,有新石器時代粗糙的陶皿殘片,未經琢磨的石英手環的斷節部份和玉髓削刮器,有商殷至秦漢年代的陶器殘片和漢朝的五銖錢,也有宋元間的青釉陶瓷碎片等。這些出土文物經過鑒定後陳列在澳門賈梅士博物院,它們向人們証明了澳門地區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,四千多年來中國人民一直在這裡生活和勞動。

澳門名稱由來

澳門,又名濠鏡,或稱濠江,而葡萄牙人則稱之為Macau(中文譯為馬交,英文拼寫成Macao)。這些名稱都各有來歷。
  濠鏡,本作蠔鏡,是澳門之本名。其得名是因為澳門半島東、西兩側各有環形海灣(後經多次填海拓地,現在海岸線已漸趨平直),每當風平浪靜的月明之夜,海水泛着銀光,平滑如鏡,好像牡蠣外殼殼的內壁一樣。

澳門地理位置

澳門在東亞的位置


澳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部沿海,正當珠江口西岸。其經緯度位置為:東經113°32′47″、北緯22°11′51″.5(以半島東望洋山為準)。澳門東面與香港隔海相望,成犄角之勢,共扼珠江口的咽喉。西面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一衣帶水,其間的濠江水道祇有一千多米寬。南面過內、外十字門後便是浩瀚的南海。北邊以古老的砂堤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,陸界長度祇有240米。
  澳門東距香港僅61公里,北離廣州約105公里,這是直線距離;三地鼎足分立於珠江河口灣之外緣。

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

從古至今之《澳門地理》書籍


1946年何大章、繆鴻基兩位教授著的《澳門地理》在廣州出版,首次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澳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。